邻友圈

搜索
查看: 15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肿瘤完全消失后,可以停药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1-5 15:4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多患者在肿瘤根治手术后都有这样的疑惑:
既然身上已经没有肿瘤病灶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治疗?此时再进行副作用明显的化疗或是价格不菲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是否属于过度医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肿瘤完全缓解≠痊愈俗话说的“肿瘤完全消失了”在医学上被称为“完全缓解”(简称CR)。是指患者通过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活检都没有在体内发现肿瘤病灶的情况。它是癌症治愈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因为完全缓解并不代表身体里真的毫无癌细胞了,只是目前的医学手段、影像学手段灵敏度有限,只能检查到这个程度了。或许患者的体内还有隐藏的、很小、很少的“癌”未被发现。而这些看不见的癌细胞很可能在日后会导致复发、转移。
以胃癌为例,在一项针对在我国100多家医院,对1300多名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的调研显示:胃癌根治术后2年内,患者复发的概率高达60.8%。
只有一些分期早或恶性程度很低的肿瘤,如甲状腺癌等进行根治手术后不需要后续治疗。其余患者都建议进行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治疗
处理这类“莫须有”的癌灶,治疗思路就类似于“地板看不出有多脏,但多擦一遍总能更干净一些”。
因此最经常用的是一些全身性治疗方式,例如靶向治疗、放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另外也有一些对于复发高发区的局部治疗,例如头颈部鳞癌、肺癌、食管癌患者等可能需要再对手术区域进行放疗,重点巩固一下。


虽然肿瘤“莫须有”,但标准治疗的依据是确凿的——术后接受什么治疗、进行了几个周期让肿瘤复发率有所下降,诸如此类的大数据都给患者的标准治疗提供依据。

预防性治疗效果如何?
以化疗为例,根据一份搜集2万多个病例、追踪15年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看,开刀后接受辅助性化疗的病患,依旧有32%会死于癌症复发,但比未接受辅助性化疗的病患,死于癌症复发的比例减少了10%。
部分对于化疗敏感的癌种,预防复发的效果会更显著。例如肠癌2、3期根治手术后,继续接受辅助性化疗的病患在5年内复发率可以减少22%。

除了化疗,靶向治疗与内分泌治疗等以及多种治疗的联合也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复发概率。
以复发风险较高的乳腺癌为例,患者如果在根治手术后使用化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追踪15年的存活率已达到7成——这比只做手术而不进行后续预防性治疗的病患存活率提高了44%。

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治疗?
面对“莫须有”、检查不出来的潜在风险而进行的治疗,我们统称为辅助治疗。辅助治疗的用药和周期主要考虑三方面:
肿瘤分期治疗副作用大小治疗周期长短
辅助化疗一般来说,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具体的化疗次数要根据肿瘤大小,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来判断。
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多为4-6次。肺癌一般提倡4次,消化道肿瘤静脉化疗多建议6次。而乳腺癌如果使用AC-TH方案的化疗一般为8次化疗,恶性淋巴瘤也多为8次化疗。具体次数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耐受度做出调整。

如果医生已经推荐了化疗的具体疗程,就不建议无故中断了。
——假设化疗每次能够消灭50%的肿瘤细胞,那么,在理想状态下,第一个疗程后,肿瘤细胞还剩下50%,第二个疗程后,还剩下25%,第三个疗程后12.5%,第四个6.25%...最后剩下的微量癌细胞就能靠自身免疫系统去清除了。如果化疗无故中停,残存的癌细胞过多无法靠免疫系统去清除,就会大大降低预防复发的效果。

靶向治疗为预防肿瘤复发进行的靶向治疗。根据患者所处风险分级,服药时间长短是不同的。中风险一般需要吃一年,高风险可能要吃三年。
具体服药多长时间,要根据肿瘤的种类、病人的病情等综合判断。如果患者希望停药,一定要与主治医生先沟通。因为靶向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后,突变还在,如果擅自停药,可能又会出现病灶,导致复发。
免疫治疗目前来看,PD-1/PD-L1免疫治疗一旦起效,都不建议随意停药。国内外的指南明确指出:根治性治疗(如手术、同步放化疗等)之后,PD-1/PD-L1作为辅助治疗时,使用时间是1年 。


但近期权威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通过总结数据,也对此进行了讨论。以对免疫治疗非常敏感的黑色素瘤为例,在免疫治疗停药后,药效还能延续数月到数年的时间,来继续对抗新生的肿瘤细胞。但如果黑色素患者停药后出现复发情况,想继续使用PD-1时有概率出现药物失效的情况。因此也建议患者在无经济压力的情况下考虑长期服用 。

小结
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药物治疗都有一定的周期和剂量,不能随意增减或中断。如果提前停药,可能会导致药物效果减弱或丧失,癌细胞产生耐药性或反弹性,增加肿瘤复发或转移的风险因此,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转自【良医汇患者指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二手市场


触屏版| Archiver|小黑屋|东坝网|邻友圈 ( 京ICP备05082545号

GMT+8, 2024-11-21 16:35 , Processed in 0.01860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