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那个年代,周日单休,干家务成了家庭的主要活动。收拾现在看来土气的房子,费劲巴拉地手洗着衣服。记得小时候,想下馆子,干部家庭一周一次,工人家庭一月一次,穷人家的孩子,只能盼着过年了。
跑题了,赶紧拽回来。咱想想,一个人做两个人的饭,花费的时间,肯定小于两个人分别给自己做饭。同理,一个人给两个人洗衣服,时间也小于两个人分别给自己洗衣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个年代,结婚应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节省业余时间,间接提高两个人的生活品质,如果那个年代有品质的话。
咱再想想现在。吃饭可以随意下馆子,洗衣服有洗衣机和德奈福,收拾屋子也可以请家政服务。再加上国内已经逐渐超越欧美的性开放的潮流,结婚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的确是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收入群体,似乎越是如此。
且不说人和人的口味毕竟不同。单身时,想去哪里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想吃什么,百度美团给你送。吃喝玩乐也不必避讳异性。可是,一旦结为情侣,这种自由立刻就失去了一大半。在恋爱及走向婚姻的过程中,你需要放弃很多自由,做出不少妥协,而获得的东西并不见得那么多。所以,不管从长远来看,婚姻的性价比究竟如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结为情侣的一段时间内,生活质量很可能反而是下降的。而要让现代社会越来越自我的年轻人,接受这种预料中的下降,给我个理由先。
大概齐,在父母那个年代,只要对方没有什么不好,对于结婚来说,或许就足够了。他们那个时候,交际圈子本就不大,选择也不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比较匮乏。既然对方没什么不好,双方结合损失也不大,婚后又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何乐而不为呢。反观我们身处的时代,结婚要放弃一部分眼前的自由,或许还有其他不能摆在明面上提及的利益,得到的却不是那么让人立马心动,或者得到的是在时间上相对遥远(比如子嗣)的部分,那么,当我们在寻找情侣的时候,“对方没什么不好”显然就不够了,甚至“对方其实各方面都挺好”也不够了。 基于这样的心态,人们就不自觉地要求对方有某种让自己甘愿放弃眼前自由和其他利益的特点和理由,一种让自己欣喜和重视的闪光点,我能想到的,无非就是颜值高、气质佳、年少多金等等。而这些,即便不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困难的,能碰到的概率也比较低。越是优秀、越是财务自由的人,可能越是如此的想法。他们甚至不知道这种闪光点究竟是什么,有哪些可能。这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分手理由——“没有感觉”。也许说不上对方哪里不好,说不出对方哪里不合心意,总之就是没有感觉。其实说白了就是,对方缺乏一个让自己甘愿放弃单身生活的闪光点。
如此一来,结婚脚步就推迟了,甚至从此游戏人间。这或许侧面证明了,如今的社会,比以往更要求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先决条件。可是,爱情难道就那么廉价吗?我们的爱情究竟在哪?我想穿越到未来,看看未来的媳妇是谁,所有问题引刃而解,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她,娶了她,顺应命运的安排。
|